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网站>>在地文化>>项目动态
常州市河海中学品格提升工程
发布时间:2019-09-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德育处

附件2:

 

 

 

 

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

项目申报表

 

 

 

 

 

 

 

 

申报单位:  常州市河海中学    

责任单位(公章):             

校长签字:   赵卫勇           

申报日期:        2019.3        

 

 

 

 

江苏省教育厅  

 

一、项目基本情况及建设内容

 

   

开发龙城在地文化资源  涵育学生容纳品格

责任人

姓名

职务

联系电话

申报单位负责人

赵卫勇

校长

85165860

建设内容

一、项目基础

1.学校发展坐标

常州市河海中学是由常州高新区社会事业投资有限公司和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联合举办的公办民营初级中学。建校12年,学校以“容纳”为校训,确立了“容人·容知·纳新·纳美”的学生品格培养目标,办学成果斐然。201909月,新校区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这给学校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在集团化办学的大背景下,作为二十四中教育集团的分校,随着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将面临着社会和家长更高的期望,肩负立德树人的重任。

2.区域资源优势

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曾有过延陵、毗陵、晋陵、南兰陵、武进等名称,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南朝齐梁故里,被称为“中吴要辅”。常州境内风景名胜、历史古迹较多,有中华恐龙园、嬉戏谷、春秋淹城等主题公园和天目湖、南山、太湖湾、滆湖等自然风景区。常州有季札、展昭、陈济、吴稚晖、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赵元任等历史名人。因此,常州历史文化底蕴是龙城风韵在地文化课程丰富的区域资源。

二、项目价值

1.传承优秀文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让学生探寻常州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有利于让学生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家乡土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2.丰富德育资源

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德育的培养。德育课程不仅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在地文化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为德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资源保障,是提高学校德育时效的强力的本土支撑。在地的万事万物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资源不断的生成,为课程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新生资源。德育课程与生活中存在的资源相联系,等同于找到了开发和建设德育课程的活水源头。

3.涵育学生品格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与阿伯迪尼指出:“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突破,不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而是因为人性论的发展。”这里的“人性论”,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人的品格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的确认。引导学生寻访常州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名人名事、风俗民情,让学生多触摸家乡历史,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积极体验社会生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加强对社会、人类发展的人文关怀,增强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真正实现涵育学生品格。

三、项目目标

1.通过项目的实践,构建在地文化课程资源库。

2.通过项目的实践,开发“龙城风韵”在地文化实践课程。

3.通过项目的实践,形成开发在地文化资源涵育学生品格的策略。

4.通过项目的实践,涵育河海学子“容人、容知、纳新、纳美”的容纳品格。

四、项目内涵

1.龙城在地文化资源

资源涵盖常州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名人名事、风俗民情,以“寻龙城风情,品延陵文韵”为主题,以“传承在地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涵育容纳品格”为育人目标,引导学生寻访探究自己的生存环境,走向博大的社会文化自觉践行在地优秀文化传统及精神。

2.容纳品格

容纳.png 

即“容人·容知·纳新·纳美”的学生品格。

容人:指向涵育学生崇德致远的品格。倡导学生走近常州名人,学习名人精神,以名人为榜样,树立远大的目标,具有开放汇合的气度,涵育崇德尚学、力行致远的品格。

容知:指向涵育学生乐学求知的品格。指导学生感受在地优秀文化传统、产生民族情感认同,对在地文化产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传承在地文化的主动性与内在动机。

纳新:指向涵育学生传承创新的品格。导学生合理评价在地文化,辩证继承和发扬在地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萌生创新创优意识,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创新,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更新。

纳美:指向涵育学生审美尚美的品格。培养学生吸收在地文化中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勤于发现美、善于欣赏美、敢于创造美,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丰厚的人文素养。

五、建设内容

容纳2.png 

1.开发在地资源,发挥课程育人

(1)分级培养目标

结合项目目标和“容人·容知·纳新·纳美”的育人目标,架构分年级的品格培养目标。

 

 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容人崇德致远了解常州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认识历史名人在家乡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名人优秀品质,树立远大目标。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人生体验,崇尚美好品德修养,激励自身成长,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热爱家乡、感恩他人的感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全面的世界观,具有开放汇合的气度,有长远的人生规划,立志传承美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容知乐学求知了解在地文化知识,感悟在地优秀文化传统,产生文化认同,激发学习、传承在地文化的主动性与内在动机。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増强保护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意识。能对在地文化进行研究和思考,领悟其中蕴涵的人生价值、时代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纳新传承创新通过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合作精神与探究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合理评价在地文化,提升思辨能力,萌生创新创优意识,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更新。纳美审美尚美促使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领悟和吸收在地文化中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精华。

(2)实践课程框架

围绕“在地文化”、“品格”、“实践体验”等关键词,根据分年级的品格培养目标体系充分利用常州在地资源,开发促进学生品格养成与提升的实践课程。以文化寻访、文化传承、文化探究为主题建构三个年级的课程框架,学生精选常州名胜景点和文化场馆,从名人堂、名胜地、风俗街、非遗馆、老常州、新龙城6个常州特色文化研究主题生了解常州的历史文化、名人轶事,阅读城市过往的风貌,开拓学生的活动体验空间,使学生在感受家乡悠久历史文化、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祖国飞速发展中获得品格提升。

实践课程名称课程模块实施途径实施内容实施要点品格提升七年级文化寻访课程名胜地走访常州名胜走进龙城历史青果巷、春秋淹城、东坡公园、中华恐龙园、古运河……“光影常州”摄影展手绘常州旅游地图容人 容知 纳新 纳美名人堂寻访常州名人学习名人品质季子、唐荆川、赵元任、常州三杰、李公朴……“一班一名人”班级文化建设常州名人励志演讲八年级文化传承课程风俗街了解常州风俗涵养中吴特质常州方言交际语谚语、常州节日风俗;常州传统游戏。吴方言大赛传统游戏节非遗馆体验常州非遗传承传统技艺传统工艺:留青竹刻、常州梳篦、乱针锈;传统音乐与戏剧:常州吟诵、锡剧;传统美食:大麻糕、萝卜干……“非遗传人”进校园“我是非遗传承人”评选“舌尖上的常州”体验之旅九年级文化探究课程老常州开展主题探究感受传承创新开展老建筑、老学堂、老桥、老街、老字号、老物件等老常州文化主题探究活动。“老常州人”讲故事“老常州”图片展新龙城了解城市发展感悟时代巨变上网搜索资料和实地开展考察,了解常州城市的发展变化。参观常州规划馆职业体验活动生涯规划活动

根据不同年级课程主题,让学生在充分的主体参与中,获得品格提升。

七年级文化寻访课程:资料链接、浮光掠影、寻访记忆、心语心情、我的收藏

八年级文化传承课程:资料链接、精彩瞬间、传承记录、乡人俚语、我的作品

九年级文化探究课程:资料链接、旧貌新颜、探究手记、创意城市、我的创造

2.丰富育德载体, 促进活动育人

 容纳3.png

(1)创建主题社团

根据三个年级的课程,创建相关的学生社团,促进学生主体参与、丰富体验。

龙城导游社学生学习、交流撰写常州城市景点解说词,并围绕在地文化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去常州名胜、名人场馆义务导游、志愿服务。

非遗传承社团邀请常州非遗传承人来校指导,学习非遗传统工艺,亲手制作非遗工艺品,在体验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感悟传承精神。

传统游戏社团搜集整理常州传统游戏,通过影像资料介绍传统游戏。复原传统游戏场景,在校园内推广传统游戏活动。

常州方言社团学习常州方言,了解吴方言的特点、发展和演变,并以常州方言创语言类的节目,走上校园舞台

龙城光影社团由摄影爱好者组成。相互学习摄影技术,交流常州风景、名胜以及现代城市发展的拍摄技巧、艺术手法。

科创未来社团:由科创爱好者组成,围绕在地文化收集资源、然后进行整理创作。将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结合,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如制作电子手账、设计文化产品、开发电子导游、设想规划常州未来等。

(2)开展主题活动

根据六大课程模块,开展相关的在地文化主题活动。

“老常州人”活动:邀请常州在地文化研究专家、活动基地工作人员、老常州人走进课堂,开展“老常州人”讲故事、“老常州”图片展、老常州人”访谈、老常州传统游戏节活动形成全员参与和整体互动的氛围。

“非遗传承志愿者”活动:邀请非遗传人进校园,讲述非遗传承历史,展示非遗技艺;招募学生担当非遗传承志愿者引导学生主动承担传承非遗的重任,学习、宣传非遗,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创新性思维以及新兴传播渠道,让非遗项目重新焕发光彩,开展我是非遗传承人”评选活动

行者”研学旅行:开展植根于城市在地文化,开展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意蕴的研学旅行活动。如七年级开设“致敬英雄线路寻访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李公朴、史良等革命先驱的故居、纪念场馆等,培育爱国情怀;八年级开展“舌尖上的常州”体验之旅走访常州传统美食、小吃,探究饮食文化。研学结束后围绕研学线路,手绘常州旅游地图,举办“光影常州”摄影展,开展文化论坛,在思想交流碰撞中,提升人文素养,做到“知行合一”,增强文化自信。

百川学生讲坛:建设“百川讲坛”之学生讲坛,开展常州名人励志演讲比赛、吴方言大赛等,通过心得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自信心。

“未来设计”活动:开展生涯规划活动,树立远大志向,确立人生发展目标;开展学生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树立理想,收获成长;参观常州规划馆,引导学生关注常州发展,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思考问题,提交规划报告,开拓学生眼界胸襟,及早树立回馈家乡,报效祖国的理想。

3.建设物型空间,营造场景育人

图片4.png 

(1)校园文化:以景育人,全园渗透

遵循系统性、鲜明性和合理性的原则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全园渗透在地文化特色,以教学、活动和生活三大区域为主体,科学合理布局,形成“龙城风韵”校园文化的内在脉络,产生强大的文化感染力,向学生传达鲜明的在地文化主题。学校将抓住新校区建设的契机,将新校区的场馆、教学楼、走廊、道路等以具有常州特色的名字命名,彰显在地文化教育价值;在校园圈因地制宜完成“一墙”、“一栈”、“一堂”等物型空间建设,实现以景育人的目标。

一墙——建立学校在地文化展示墙,展示我校项目活动实施精彩照片,德育课程后续活动安排等。

一栈——在图书馆建立“龙城风韵”书香小栈,收录常州传统文化相关书籍,师生可以在课余进行阅读学习。

一堂——建设“龙城名人堂”,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名人,挖掘名人可贵的精神品质。

(2)班级文化:以文化人,滋养心灵

开展“一班一名人”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围绕课程建设目标,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等不同角度以文化人,滋养学生心灵。

班级精神——确定每个班级以常州名人命名班名,围绕常州名人精神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设计班徽、班旗、班歌等特色标志。

班级环境——建设在地文化特色的环境文化,让墙壁、公告栏、图书角说话,有效呈现蕴含丰富的在地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品格提升。

班级活动——建设在地文化特色的活动文化,利用班会课、主题研修、项目学习等形式深入讨论践行在地文化,积极开展“在地文化”主题活动,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开展在地研学实践,通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成为塑造学生容纳品格的重要载体。

4.整合多方力量,推进协同育人

图片5.png 

(1)联动社会资源

走进德育基地。利用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参观学习等形式走进常州市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德育基地,联合社区、高校、企业等丰富实践活动资源,有效拓展“龙城风韵”在地文化课程学习空间。

邀请文化专家。邀请常州在地文化研究专家、常州非遗传承人、活动基地工作人员、老常州人走进课堂,建设“百川讲坛”之专家讲坛,以论坛、访谈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形成全员参与和整体互动的氛围。

(2)融合家庭资源

开展亲子活动。家长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在常州边走边学,置身于学习对象中,感受历史沧桑、体验周边环境,在行走中通过交流探讨感受城市风貌、感悟文化内涵,让行走的经历成为亲子关系中独特的体验,家校合力共促学生品格提升。

开设家长讲坛。科学利用家长的资源,形成家长资源库,建设“百川讲坛”之家长讲坛,内容涉及在地传统文化、艺术审美、智慧科技、生活实践、职业体验、生命教育等领域,完善在地文化课程建设,不断衍生更新德育内容。

(3)共享网络资源

注重网络学习空间的拓展,加强信息收集的多样化、系统化、规范化,建设资源共享、分享平台、思维互动平台三大平台,实现课程资源、体验活动、学生成果的网络化共享、互动与传播。

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县学街”在地文化资源库作为资源共享平台。

成果分享平台:建设“毗陵驿”在地文化课程学生成果展示专栏作为成果分享平台。如制作电子手账、设计文化产品、开发电子导游、设想规划常州未来等。

思维互动平台:建设“传胪里”学生论坛作为活动思维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

5.实施多元评价,实现自省育人

“龙城风韵”在地文化课程的最终目标指向为学生容纳品格的提升。因此,设计科学的评价方式,侧重过程性评价,突出多维度评价,坚持多元化评价,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1)“我的龙城足迹”手册

学生评价将侧重形成性评价,更关注活动的参与度、投入度、成长度。根据课程的目标,分年级要求、设计“我的龙城足迹”手册,让学生沿着寻访的足迹,收集名胜、基地的资料、图章,记录探寻的点滴感悟,总结探究的过程、收获。学生从活动发起到参与、体验、总结的全过程都在手册上记录,形成个人独一无二的“寻访档案”、“成长档案”。

(2)“龙城代言人”活动

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在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面分批组织“龙城代言人”活动,或是活动研究成果,或是文化寻访攻略,或是名人精神诠释,通过摄影展出、主题展板、汇报交流等形式进行展示。学校将对优秀的团队及作品以予以表彰,并以微视频、美篇、H5等形式通过网站、公众号发布,达到激励学生持续、深入探究,传播在地优秀文化的效果。

(3)各类“文化之星”评选

让学生在学习体悟、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中发扬名人精神,传承龙城文化。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标准,将在地文化的探究、传承的过程及成果纳入到学生评价中,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四位一体的评价方式,每学期评选出“文化寻访之星”、“文化传承之星”、“文化探究之星”等荣誉,让每一名河海学子都能从常州文化中汲取能量,在课程建设中提升品格。

六、推进路径

图片6.png 

空间建设:是项目的起点,从校园到班级为学生创设在地文化的物型空间,形成以品格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空间。

资源开发:是项目的重点,充分开发利用龙城在地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主体参与:是项目的核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入情入境,积极参与到各类体验活动中,在真实可感的实践体验中构建道德认知。

评价反馈:是项目的动力,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发生资源的分享、思想的碰撞,不断调整优化,在交流中将道德认知内化提升,

内化提升:是项目的终极目标,通过项目的开发与建设,最终促进学生容纳品格的提升。

 

 

七、预期成果

1.通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形成开发在地文化资源涵育学生品格的策略,促进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涵育容纳品格提升。

 2.完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墙”、“一栈”、“一堂”等物型空间建设,实现以景育人的目标。

3.开发“龙城风韵”在地文化实践课程,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编写相关的课程教材。

 4.形成资源共享平台,丰富在地文化资源,建设在地文化课程资源库,包括实践报告、图片、影像、视频等,利用数字化平台展示。

 

 

 

 

 

 

 

 

 

 

 

 

 

 

 

 

 

 

 

 

二、项目措施、保障及时序进度

1.项目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成立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领导小组。由校长赵卫勇任组长,副校长贺文明任副组长,其他主要成员由德育处、教务处、团委、年级组长、班主任等组成。品格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建设和组织实施,并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2)全校宣传发动。将文件精神向全校教职工传达,使大家明确启动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是全省基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举措。要求人人都要争当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广泛听取建议。广开言路,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征集当前形势下开展品格提升工作的“金点子”,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让德育工作更有亲和力、教育资源更有生命力、社团活动更有鲜活力、育人团队更有创造力、育人平台更有影响力。

2.项目保障

(1)制度保障。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管理与调控,切实保障项目建设规范有序推进。加强对项目建设和实施方案的评议和指导,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经费保障。将本项目建设所需经费优先纳入学校财务预算,确保项目建设经费专项专用;多渠道、多途径筹措项目建设经费,切实保障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3)科研保障。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注意数据的收集、积累和研究。通过校本研修,总结成功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实现德育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4)师资保障。聘请专家定期进行实地考察、论证与理论指导,确保项目实施的正确方向;多渠道、多途径开展项目建设与实施能力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践运用能力。

3.时序进度

(1)启动阶段:(2019.2—2019.3)成立骨干团队,从学校已有基础、项目实施背景、实施目标、建设内容、推进措施等组织讨论,编制项目实施方案,聘请专家进行论证。

(2)实施阶段:(2019.4—2019.11)项目组各小组及成员明确分工,按照编制的方案序时推进,定期召开项目推进研讨会,及时收集材料、研讨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阶段性总结,完成阶段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对项目实施方案作必要调整,把项目实施推向深入。

(3)总结阶段:(2020.2)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整理实施资料,分析实施数据,梳理实施成果,总结得失,完成研究报告。举办项目实施成果报告会,请有关专家进行鉴定。

三、申报意见

申报

单位

意见

 

 

 

 

 

 

申报单位盖章   

 

               

 

所属

县级

教育

行政

部门

审核

意见

 

 

 

 

 

 

 

 

盖章  

  

                                           

 

设区市

教育

行政

部门

审核

意见

 

 

 

 

 

 

 

 

盖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常州市河海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19-85165862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百川路8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 苏ICP备10201501号